首页 > 酒店新闻 > 行业动态

k8凯发官网网址|2016诺奖,奖给了灵魂,没有奖给修辞或观念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1:02    次浏览

“无论我到哪里,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,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,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,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。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 我们常用“灵魂歌者”评价一位歌手的演唱,同为歌者的鲍勃·迪伦,已经集格莱美、奥斯卡、普利策、金球奖于一身,2016年,他终于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。颁奖词这样说:鲍勃·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。诗人于坚说:“奖给了灵魂,没有奖给修辞或观念。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。世界厌倦了,它只是要生活,要爱,要唱歌,要忧伤。于是,鲍勃·迪伦来了。这是向垮掉的一代,向六十年代,向浪漫主义,向波西米亚,向嬉皮士,向口语一一致敬。世界醒了。”叶匡政说:“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诺奖作品!诺奖终于想起了文学的另一个伟大传统——声音。”诺贝尔鼓励多元与创新,这一次,文学的创作灵魂成为最显著的评价标准,灵魂之外,多样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能影响到大多数人,乃至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与社会进步。他的歌已刷爆朋友圈,民谣是迪伦成名和探索世界的方式,而诗意的歌词则是他作品中最核心的因素。他的歌词完全能够脱离曲调而被当做诗作来阅读,而他的文学成就也完全可以在他的传记里独立成章。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,一些主流评论开始推崇迪伦文学方面的造诣,有批评家称他为现代美国继卡尔?桑德堡、罗伯特?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;1976年,美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活动中引用迪伦的诗句并称其为“伟大的美国诗人”;1990年,法兰西文学院向迪伦颁发“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”。1996年,在艾伦?金斯堡的大力举荐下,迪伦被诺贝尔奖提名。自那之后,迪伦又数次被提名,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他的评价是:“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,这一点就足以获得诺贝尔的关注。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、世界和平、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。”2008年,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上,迪伦获得特别荣誉奖,得奖评语为“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,以及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”。“在国内出版的唯一中文著作:《编年史》 《编年史》是鲍勃·迪伦在国内出版的唯一本中文版著作,鲍勃·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,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——初到纽约,签约哥伦比亚,遭遇创作瓶颈,家庭生活片段,点燃灵感火花,打破界限……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、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的往昔岁月,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。是一位20世纪传奇人物平生所著的最不同寻常的私密自传。 让我们来试读几个片段:约翰就是约翰·哈蒙德,伟大的星探,他发掘了无数重要的艺术家,许多唱片史上的伟大人物——比莉·霍莉黛(Billie Holiday),泰迪·威尔森(Teddy Wilson),查理·克里斯蒂安(Charlie Christian),凯布·卡罗维(Cab Calloway),本尼·古德曼(Benny Goodman),贝西伯爵(Count Basie),莱昂奈尔·汉普顿(Lionel Hampton)。这些艺术家创作的音乐回响在美国人的生活里。他把所有这些带到了公众眼前。哈蒙德甚至主导了贝西·史密斯(Bessie Smith)的最后一场录音。他是个传奇,纯粹的美国贵族。他的母亲来自航运大亨范德比尔特家族,约翰在上层社会长大,生活舒适惬意,但他并不满足这些,而是追随了自己真正的所爱,音乐,特别是热爵士、灵歌和布鲁斯的铿锵节奏——他用一生支持并捍卫这些音乐。没人能阻挡他的路,他也没有时间来浪费。坐在他办公室时,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是清醒的,他将我签到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这件事让人如此难以置信。这就像是个编出来的故事。哥伦比亚是这个国家最早也是最好的音乐厂牌之一,而对我来说,即使站到它的门前都是一件大事情。作为一个刚刚兴起的音乐种类,民谣总被认为是蹩脚的,二流的,只有小厂牌才会出版。大唱片公司只严格地对精英开放,发行那些经过消毒净化处理的音乐。除非事属非常,否则像我这样的人是绝不会被允许进入的。但约翰正是个非常之人。他不会录制生手唱片,也不会给生手艺人录音。他有远见和先见之明,他见了我,听了我的音乐,感受到我的想法,并对将来很有信心。他解释说他认为我属于一种悠久的传统,布鲁斯、爵士和民谣的传统,而不是那种先锋、时髦的天才少年。倒不是有什么先锋可言。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乐坛有一点昏昏欲睡的气氛。流行音乐电台处于停滞状态,充斥着空洞的快乐小曲。甲壳虫(The Beatles)、谁人(The Who)和滚石乐队(The Rolling Stones)的那些充满新生命力和激情的音乐要在好几年后才出现。我当时演奏的歌曲是难以上口的民谣,充满火药味道,你不用调查就知道这和电台里播的任何东西都不合拍,也和商业搭不上边,但约翰告诉我这些都不是他认为重要的东西,他理解我音乐背后的意义。“我理解诚意,”他是这么说的。约翰说话的口气有些粗暴生硬,但他的眼里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。——节选自 第一章《记下得分》还有一些书可以了解鲍勃?迪伦:《经典摇滚音乐指南:鲍勃·迪伦》是2016年关于鲍勃?迪伦的最新音乐传记,由英国老牌权威音乐杂志UNCUT出品,收录鲍勃?迪伦所有专辑专业乐评和一手访谈精彩实录,包括大量独家罕见照片,全景重现这位民谣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伟大瞬间。《沿着公路直行:鲍勃·迪伦传》是关于著名音乐人鲍勃·迪伦的传记。鲍勃·迪伦是现代流行音乐界无比重要的艺术家。他是一位伟大的歌星,一位非凡的现场表演家,一个流行文化的标志形象,也是他那个时代较为杰出的歌曲创作人。鲍勃将诗化歌词引入流行音乐,从而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风格。作者霍华德·桑恩斯,1965年生于伦敦。英国作家,记者,擅长传记写作。曾任《星期日镜报》(Sunday Mirror)记者。《他是谁? 探寻真实的鲍勃·迪伦》以独到的方式展现了迪伦非凡的人生,将迪伦那些隐遁自我的手法层层剥开,显露原貌。虽然他一再改头换面。虽然他诡秘机巧,又在创造伟大音乐和自我放逐之间起起伏伏,但真实的鲍勃·迪伦却从未如此清晰地浮现。作者戴维·道尔顿,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作家,《滚石》杂志的创办者之一。“界定一个时代的歌:《像一块滚石》 梁文道在他的《噪音》一书里这样解读这首歌: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流行歌,又只想听一首歌的话,就是《像一块滚石》(Like a Rolling Stone)了。曾经你穿得如此华美,春风得意时丢给乞丐一块铜板,是不是?人们说:小心,宝贝,你注定会跌下来的。你以为他们全是在开你的玩笑。这是鲍勃·迪伦《像一块滚石》开头第一段的歌词,它描述的似乎是个高贵美人往下坠落的过程。有点叫人摸不着头脑,为什么这是《滚石》等许多杂志心目中史上最伟大的流行歌曲,又为什么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“只有听懂了它才知道我们的运动是怎么回事”。一首好的流行歌一定捉住了它那个时代的一点什么,但它和时代的关系却从来不是直接的,甚至不是和谐的。《像一块滚石》刚出来的时候,当时的商业电台不知拿它如何是好,因为没有歌像它这么长(六分半对当时的电台来讲是个超乎想象的负担)。至于那些追随迪伦多年的歌迷就更是受不了,他们完全不能理解一向清秀诗意的迪伦怎么会丢下木吉他,换上媚俗的皮外套玩起电吉他来!比起摇滚,对他们来说,民歌才是有品位的好音乐。可是,渐渐地,随着60年代的反建制运动达到高潮,老式资本主义社会崩解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之后,年轻人好像一下子全都听懂了这首歌,明白它讲的不是别人,就是自己。这是什么感觉?这是什么感觉?独自一人无依无靠,找不到回家的方向,完全没有人认识你,就像一块滚石。美国头号乐评家马库斯(Greil Marcus)专门为这首歌写了一本传记,他说这首歌是对过去的总告别,所有曾经可以依赖的基础消失了,所有肯定的前路都不见了:“于是我们自由了。”它先是写出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彷徨无奈,继而宣告:“一切全在我们手上,一切从此开始。”迪伦最伟大的地方是他先是懂得聆听。这是所有优秀流行歌手都该具有的素质,要学会用双耳去倾听同代人的心,然后帮他们唱出来。可是《像一块滚石》却超越了时间,在时代的心迹仍未化成耳语之前,在社会的气氛仍未摆脱层层重压之前,迪伦就已经把它变成了故事,然后石破天惊地嘶吼了出来。由于它太过超前,乃至于同代人一开始根本不能明白原来它就是自己最想说的话。两年前我在一场迪伦的音乐会录影上看他表演这首歌。音乐一起,全场已然跃起。一到副歌,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十几岁的小伙子同声和唱。很明显,它甚至已经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了,而迪伦也不再只是60年代的信差。“这是什么感觉?/这是什么感觉?/独自一人无依无靠/找不到回家的方向/完全没有人认识你/就像一块滚石”,这是每一代人的共同感应。(编辑整理自网络)